三種錯誤家庭教育方式
孩子是兩個人愛情的結(jié)晶,是愛的延續(xù),是一個家庭的核心,不管是對于初為人父母的年輕人,還是盼孫心切的老年人,孩子都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員。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三種錯誤家庭教育方式,希望有所幫助!
1、獨裁型
獨裁型家庭里,父母說了算。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不被重視,只能按照大人說的去做。
比如在選擇報興趣班的時候,孩子說喜歡輪滑,父母認為輪滑并沒有什么用,還不如學一門樂器,于是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,報了孩子并不喜歡的鋼琴。
于是孩子被迫學習鋼琴,不想學的時候還要被責罵不用功,被責罵辜負爸爸媽媽的用心良苦,孩子只能含淚繼續(xù)。
還有一個典型的時段是孩子報大學專業(yè)的時候,孩子一般都傾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,而父母則傾向于將來哪個專業(yè)比較好就業(yè)。
比如孩子喜歡心理學,而父母認為醫(yī)學專業(yè)比較好就業(yè),就命令孩子必須報醫(yī)學專業(yè)。在與父母對抗無果之后,他們只好隨了父母??雌饋恚源髿g喜。
這種家庭的孩子一般會走入兩個極端。一種是變得沒有自己的主見,凡事都聽父母的,到了該自己拿主意的年齡,也沒有選擇的能力了,只會聽父母的安排。
一種是極其叛逆,父母說什么都反對,尤其是在青春期,以前被父母壓制的念頭,猶如決堤的洪水,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
獨裁型父母要注意,孩子雖然小,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,要把他們當成一個平等的人對待,多關(guān)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,才不會在孩子真正忍無可忍爆發(fā)的時候,再后悔不迭。
2、溺愛型
溺愛型教育常見于老年人帶孩子的家庭中,或者老來得子的家庭中,比如李某一就是個典型的被溺愛給坑了的孩子。
我們常常見到奶奶在孫子屁股后面追著吃飯的場景,生怕孩子吃不飽。孩子哭鬧的時候,無節(jié)制的滿足,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,只為了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。這樣看似愛孩子,實則是害孩子。
他現(xiàn)在要昂貴的玩具,你不買他就哭鬧,你妥協(xié)了;后來他要買房子,你買不起,他對你破口大罵,你只好借錢給他買;再后來他沒錢花找你要,你說沒錢勸他找工作,他把屠刀伸向了你…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小時候?qū)⒆拥哪鐞郏L大后都變成給自己挖的坑。
溺愛孩子不僅害了自己,也毀了他的一生。他以為所有人都會包容他,他以為可以依靠你們一輩子,走到社會上吃了諸多苦頭,才發(fā)現(xiàn)人生需要自己走。
所以奉勸溺愛孩子的家長,為了孩子的未來,為了自己的未來,不要盲目的滿足孩子不合理的需求,要跟孩子講道理,不能一味縱容。
3、忽視型
這一類家庭的父母不關(guān)注孩子,無視孩子的存在,這應該是最可怕的一類。孩子需要父母的關(guān)注和愛,這是一種本能。
心理學上做過這樣一個研究:他們把需要治療的早產(chǎn)兒分為兩組,一組一直待在父母的懷抱里,一組則在普通的病床上。治療結(jié)束后,在父母懷抱里的`早產(chǎn)兒大多數(shù)活了下來,而在普通病床上的早產(chǎn)兒則大多數(shù)沒挺過來。
父母的關(guān)注和愛,就是孩子生命的基石。是一輩子幸福與否的決定性因素,像是大樹的根,大樹沒有了根,外表再強壯,也只是外強中干。
看過這樣一個視頻,起初媽媽和孩子友愛的互動,媽媽親昵的動作和語言逗的孩子哈哈大笑。突然媽媽停止了說話,表情也故意嚴肅。孩子表情也逐漸嚴肅,他試圖去摸媽媽,喊媽媽以引起媽媽的注意,可媽媽還是不理他,孩子的表情由失落變?yōu)楹ε?,最后哇哇大哭,看的讓人心疼?/p>
可見,孩子多么需要父母的關(guān)注,哪怕是責罵孩子,也比對他們視而不見要好得多,責罵最起碼孩子還知道你是關(guān)注他的,而視而不見對孩子來說無異于折磨。
所以父母不管在忙,一定要多陪伴孩子,放下你手中的手機,認真聽聽孩子的心聲,不要讓你的忽視,成為孩子不幸福的根源。
這篇三種錯誤家庭教育方式范文很有代表性,送給你。
家庭教育方式
1、冷漠型
冷漠型教養(yǎng)方式的家長的家長最少肯定孩子,也最少打孩子,最少與孩子一起外出游玩,認為孩子最需要改進的是嬌氣。冷漠型是一種消極的教養(yǎng)方式,對幼兒發(fā)展產(chǎn)生全面性阻礙影響,使孩子在動作發(fā)展、智力發(fā)展、獨立能力發(fā)展、交往能力發(fā)展等方面的水平僅略高于溺愛型教養(yǎng)方式。
典型案例:我和媽媽比陌生人還陌生
晶晶上五年級了,但幾乎沒和媽媽說過一句心里話,母女倆獨處時,彼此都感覺很別扭,兩人的關(guān)系比陌生人還陌生。“我多想媽媽高興了就親親我,抱抱我?!本Ьг?jīng)直接問媽媽“怎么做才能讓你高興”。因為和媽媽關(guān)系不好,晶晶變得自閉,缺乏自信,對人際關(guān)系非常敏感,難以交上朋友。
2、民主型
民主型指家長尊重和理解孩子,并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交流。他們?yōu)楹⒆拥陌l(fā)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,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發(fā)展。當然父母也為孩子的發(fā)展提出建議,理性的指導孩子成長。
典型案例:家里的決定會征求女兒意見
姜女士在女兒很小的時候,就沒把她當成孩子看待,遇到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出決定時,姜女士都會征求女兒的意見,即使女兒的意見很幼稚,很不現(xiàn)實,姜女士也從未有過嘲笑或發(fā)怒,而是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讓女兒提出意見,并且允許女兒與她爭論。
姜女士說,贏得孩子尊重和信任的方法,最簡單、最管用的就是幫他們守住秘密,孩子們會把守住秘密的人當做朋友。
3、專制型
專制型指父母在家里操縱著子女的一切, 用權(quán)力和強制性的訓練使孩子聽命, 享有無上的權(quán)威。父母從來不考慮子女的思想感受, 只從父母的主觀意志出發(fā),總是代替子女思考, 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,子女必須要按照父母的認識和意志去活動,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。
典型案例:媽媽太專制,女兒想換媽
孫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,每天都會不厭其煩地安排女兒悅悅一天的行程,周末悅悅也睡不成懶覺,有6個培訓班等著她。面對媽媽的專制,上小學三年級的悅悅變得叛逆起來:媽媽越不讓干什么,她偏偏干什么。不僅畫濃妝、穿名牌,還和一個初中生談起了戀愛。悅悅還經(jīng)常對爸爸念叨:“給我換個媽媽吧?!?/p>
4、溺愛型
溺愛型指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, 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,即使子女提出過分的要求, 往往也采取“聽之任之”的態(tài)度。這一類型的父母對子女懷有過多的期望與愛, 為孩子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和保護但是卻忘記了孩子社會化的任務,對孩子百依百順、有求必應、姑息遷就、慫恿包庇。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與缺點既不制止,也不糾正,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,可以無拘無束,任性胡為, 父母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。
典型案例:媽媽是仆人
小澤是一名高一的學生,在別人眼中,他已經(jīng)是個大小伙子了,但在母親孟女士眼中,他永遠都需要她的呵護。雖然小澤已經(jīng)17歲了,但晚上依然和媽媽睡在一個房間,并且連洗澡、穿衣、脫衣也由媽媽代勞,甚至小澤在廁所小便的
時候,媽媽也不允許他關(guān)門。
5、虎媽狼爸
虎媽,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。原名蔡美兒,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《虎媽戰(zhàn)歌》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。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,她罵女兒垃圾、要求每科成績拿A、不準看電視、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?;尩慕逃椒ㄞZ動了美國教育界,并引起美國關(guān)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。如今討論隨著《時代》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。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《時代》周刊封面。
狼爸,蕭百佑。曾就讀于暨南大學國際金融系,曾在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任職,該公司關(guān)閉后,他開始下海創(chuàng)業(yè),三十年來,在金融、地產(chǎn)領(lǐng)域成績斐然。但最讓他驕傲的不是自己在事業(yè)上取得的成績,而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。他的四個孩子非但品學兼優(yōu)、才藝雙佳,琴棋書畫各有所長,而且知書達理、謙和恭讓。最讓狼爸感到欣慰的是,兒子蕭堯、女兒蕭君曾同時考上北大,創(chuàng)造了北大歷史上的第一次。2011年,老三蕭簫也被北大錄取,創(chuàng)造了“一門三北大”的奇跡。狼爸將中國傳統(tǒng)教育方式結(jié)合自己的理解,創(chuàng)造出一套別具一格的“蕭氏教育理論”。他在倡導“快樂教育”的今天,常備藤條和雞毛撣子,用最傳統(tǒng)的方法來教育孩子。他始終相信,在中國長大,在中國發(fā)展的孩子必須用傳統(tǒng)的教育方式進行教育。
6、賞識教育
周弘女兒周婷婷是一個從小就雙耳全聾的孩子,但是周弘并沒有因為女兒先天的缺陷就散失信心,周弘通過運用賞識教育的辦法,從學說話,學走路開始教育女兒,一步步把女兒教育成才。
女兒周婷婷是一個從小就雙耳全聾的孩子,但是周弘并沒有因為女兒先天的缺陷就散失信心,周弘通過運用賞識教育的辦法,從學說話,學走路開始教育女兒,一步步把女兒教育成才。成就了一個教育的奇跡,從一個聾啞的小女孩到留美博士。賞識教育法鼓舞了成千上萬的父母和孩子,也使千萬個起步慢,起點低的孩子不斷進步,慢慢超越了很多先天條件優(yōu)越的孩子。
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,先要讓自己安心,不要著急,正確運用賞識教育法,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進步。
7、攀比教育
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(fā)布的《社會心態(tài)藍皮書》中,中國人九大生活動力中,對子女的發(fā)展期望排在第一位??梢姡瑸榱藢崿F(xiàn)對孩子的期待,鞭策“熊孩子”上進,迸發(fā)出攀比“別人家的孩子”這一教育現(xiàn)象也不足為奇。
傳說中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是一種奇特的生物,他十全十美,寫字好看,成績單也好看,乖巧聽話,琴棋書畫樣樣精通,考上了名牌大學,工作單位好待遇也好??被符號化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暴露出我們不少中國家長攀比式的教育心態(tài),他們太急切了,恨不得揠苗助長,孩子從小就被要求著“人比人”,做最好的那一個。
家長的本意是通過這種赤裸裸的對比激勵自家孩子上進,知恥而后勇,傳說中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實際是父母為自己孩子勾勒出的理想圖畫,這種攀比式教育的美好愿望是打造理想的孩子,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“你不夠優(yōu)秀”的心理暗示,傷害孩子的自尊。其真實的效果往往是在“別人家的孩子”光環(huán)的陰影之下,自己的孩子不敢大步前進,畏手畏腳,低估自己的進步,對自身缺乏肯定。家長帶著焦慮情緒的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孩子的負擔。
文檔為doc格式